文/陳敏娜
玉雕,其實已經成為了一個審美符號。學養、品位、性格、喜好一目了然。浮生倥傯,我們又何嘗不是被世間的人情事故所打磨,需要一些事物來喚醒曾經單純而美好的回憶,于是,我們書寫他們。
(資料圖片)
楊曦這個名字后面跟著一長串的介紹,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(蘇州玉雕)代表性傳承人、中國工藝美術大師、中國玉石雕刻大師、當代中國玉雕藝術領軍人物之一,其作品被大英博物館永久收藏。玉器文化,源遠流長。歷史學家、國學大師陳寅恪稱:“華夏民族之文化,歷數千載之演進,造極于趙宋之世。后漸衰微,終必復振?!睆臍v史發展脈絡來看,玉雕自古至今就有著濃厚的文化意蘊,是獨特的藝術意象。從時間、空間來看,玉雕并不簡單作為一門技藝存在,在歷史演變進程中,逐漸孕育“玉道”之內涵,與古人生命體驗密不可分,孔子說,“君子比德如玉”。明代,蘇州出了陸子岡。至清,玉器無論質量還是數量,都到達巔峰?,F代,經由楊曦之手,他的作品已經成為經典,備受追捧。
詩意棲息
從小喜歡繪畫的楊曦上世紀接觸玉石雕刻,就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創意世界里。走進南石工作室,典雅、寧靜、貴重的感覺,撲面而來??臻g內充盈著生活的溫情,太太和他共用一個工作臺,風雨同舟,更是事業伙伴。蹣跚學步的小孫女,甜甜的沖我們笑著。楊曦和夫人精心挑選各式家具、裝飾品,使之成為“生活空間”。每一樣作品,都無可替代。白色、金色和棕色營造出精致素雅的氛圍。傳統與現代,古典而不奢侈,優雅又不簡單。筆直的線條,營造遠山的意境。布藝沙發給空間增添一抹暖意,更富有生活氣息。平滑的墻面呈現作品的真實狀態,少了一些戲劇感,反而與藝術品之間能相互成就。自然光線則為身處內部的工作室帶去了光明,照耀出干凈大氣的線條。工作室一樓被劃分為好幾個空間,金屬色調的墻面使整個空間更具質感,同時可以感受到完全放松和依靠的安全感,而投進的自然光也可以突出房間中擺放的藝術品。不僅如此,設計師還將二樓和三樓的一些房間,以一個藝術展陳的形式呈現。室外庭院則以極簡設計手法,展現出樹木,混凝土與自然元素的原始魅力,讓人情不自禁地開始深呼吸,感受新鮮空氣,振作精神。一些簡單的細節貫穿始終,在自然光的照耀下加強了空間的內外聯系,增強了一種自然的感覺??臻g也是語言。從楊曦工作室中看到了他對于生活、社會、歷史和藝術、文化的態度,這種態度就是對于空間最好的滋養。同時,他將自身從喧囂與繁瑣中解脫出來,獨享這一份靜謐生長的自然與藝術品味。
君子謙謙
楊曦穿著一件藍色的工作服,翩然而至。后來我才知道,我的突然到訪,打擾了他的創作,正在設計一件作品,我看到了設計稿,一組江南風情的設計。他很瘦削,乍一眼覺得他和陳丹青老師很像。也是這樣仙風道骨,輕盈,簡潔,魏晉文人氣。不論時代如何變遷、文化如何殊異,人格修養都仿佛是一倫明月,明心見性,不僅僅是他的創作,更是他的藝術精神與氣質。歲月賦予他經驗,皺紋,閱歷,寬容善良,善于溝通。每個人現在呈現的樣子,其實都是自己過往所有經歷的疊加。楊曦老師講了他的成長歷程和時代背景,看起來陰差陽錯,實際步步扎實,技術全面。玉雕事業,從家庭作坊,到工作室,到現在藝術設計作品的成熟并逐漸往行業傳承,踐行更大的使命感和責任感。工作干練,生活保守,創作跳脫,這是楊曦面對世界的姿態。
以古為師
玉雕作為一種特殊的工藝美術,濃縮中國文化的藝術精華,一件優秀的玉雕作品往往是創作者綜合素質和水平的結晶,它反映出藝術家的技藝以及情感,是審美和經驗的累積。最初根據工作的要求。他的作品是仿古件。對歷史文化的挖掘和模仿,起初他是抗拒的,他有自己的想法。父親勸慰他,必須汲取營養才能創新,楊曦是孝順的,聽從父親教誨。耐心的學,精心的練,一秒一秒地,一寸一寸,磨時間,磨精力,磨脾性。打磨器物,也修煉自己,圓潤,平和,明月一般散發著淡淡的光暈。復刻“乾隆工”玉雕作品《太獅少獅》堪稱經典,工藝神韻幾可亂真,不少藏家及玉器鑒定專家一致認定這就是清中期的玉雕精品。楊曦莞爾?!肚●R》《麒麟送子》仿古類玉雕作品,造型飽滿,神態生動,被收藏家當文物收藏,即便知道這是蘇州楊曦所作,依然收入囊中。收藏家是有眼光的,楊曦的作品一路看漲。事業千古事,非一朝一夕之功,只有打牢基礎,注重積累,才能聚沙成塔。
明心見性
隨著技藝的成熟,猶如書畫的臨摹,募古而習得技藝。從仿古玉器吸收技藝和養料,楊曦開始尋找獨特創作語言。自然界一切美的東西,都是他的老師。他大膽使用平面設計和民間美術元素,《花樣年華》《鳳穿牡丹》《秋雨江南》《江南水鄉》系列等,巧妙運用點、線、面造型元素及民間剪紙的藝術風格,透雕、圓雕、浮雕一并呈現。突破傳統,不落窠臼,簡潔樸素、典雅唯美。以傳統入手,用現代呈現,充滿藝術的張力。玉雕之路并不總是鋪滿鮮花的,數不清的夜晚,一個人無盡的磋磨,看著一塊塊原石,石不能言,楊曦仿佛在與它對話,一年,兩年,甚至更久,直到有一個完整的畫面在腦海呈現。他游離喧囂,沉浸在琢玉的世界。哲學上講,外因和內因。外因似乎是技術,內因是他源源不斷的創造力。似有仙人指點,文質彬彬的楊曦,以跨越時空的能力,返璞歸真,仿佛打通了六感,佛家有云,眼耳鼻舌身意。自由寧靜,一種靜穆的姿態和自然流露的情感感染著內心,影響著審美。最高妙的境界,是自然。作品中呈現的江南,既直接又含蓄,豐富致遠,讓人共鳴,若有似無的顏色,,用筆很簡,大量留白,卻自帶清氣。不做作,質樸平淡,卻讓人信服,靜謐的溫暖照亮陰霾,有一種獨特的神韻。
人月雙清
楊曦負責設計。靈感來自于生活。他走過的路,畫過的畫,摯愛的家鄉,喜歡的藝術。從小居住在蘇州平江路的他,小橋流水,江南人家,草木橋景,四時飛花,看過的電影,聽過的音樂,讀過的書,甚至認識的人,煙云過眼,滋養著他。楊曦與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一樣,主張屏除繁雜、跳脫沉悶,打造出符合現代簡潔審美的作品,寧靜與平和,建構起一處天地,表現自己對生活態度的追求,所謂“道法自然,天人合一”。材料原有的天然光澤以及歲月沉淀的痕跡,扎實細致的手工藝,融文化特征于作品,真實呈現獨特個性和豐富底蘊。他通常手繪在玉石或者稿紙上。手工的溫度出自于心,它承載著藝術家滿滿誠意。一支筆、幾把刀、一把尺子、一個工作臺,這就是他全部工具?;蛟S每一個階段每一個人的想法都不甚相同,君子如玉,盛世傳承。清雅的、冷冽的、妖媚的、溫和的,都有。
沉淀是一種人生態度
春風十里,靜水深流。靜而簡的生活狀態使他的人生節奏趨于穩定。作品更像是他的家人,如數家珍也好。他把看到的喜歡的早期的作品都買了回來,他說再也做不出這樣的作品了。他做的玉石山子,靈動的,跳躍著月亮一樣光芒的山子。內斂,楊曦喜歡用作品表達內心的感受。訪談結束,我用了好長一段時間,才把那天參觀的景象消化完,看展廳的作品,彼此相映成輝,美得讓人語言匱乏,只感到一切都失去色彩,唯有眼前那留下的一抹倩影。藝術有時間嗎?如何留下它?用作品。玉石的特性和人生有很多相似之處。有時候人生就像隔著霧氣騰騰的玻璃窗,霧里看花,看不透也猜不透?;蛟S正是這份朦朧的美,才讓人生充滿更多的可能性??床磺宄臇|西才是最美的,達不到的彼岸才最讓人想要到達。朦朦朧朧,所以才在心里保留著一份美好,一份期待。能夠做喜歡的事情已經彌足珍貴,而很多人或許一生都不能做自己想做的。對于未來,他說,做作品,自己收藏,籌備每年一次子岡杯,藝術對他來說是養心,“未來我希望創作更多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?!北3忠活w對創作的初心,是楊曦在藝術這條路上的座右銘。楊曦其實也在造夢,在這場夢中,有喜悅、有幸福、有思念、有夢想。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機械時代,人們與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,遠離喧囂,回歸自然,突破定義 無限可能。楊曦一直堅信獨一無二,帶著制作者手心的溫度,將感官與非感官世界精準融合在一起。這些相似的系統像一門“共同語言”,連接著生態、社會、文化等不同領域,也聯系著人的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,作品已成經典,每一樣都仿佛是“神來之筆”。